近年來,羅源縣學習浙江“千萬工程”經驗,按照“曬產業比增收、曬積分比宜居、曬治理比成效、曬創建比文明、曬建設比品質”創示范爭星級總體思路,深化“一月一協調、一月一督查、一季一通報”“掛牌服務”等機制,定期組織開展“擂臺比武”,營造濃厚的工作氛圍,為鄉村振興點燃紅色引擎。
一、曬產業比增收。羅源縣堅持把產業振興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工作,以“曬產業比增收”模式構建“村村有產業、業業有特色”的發展格局。一是拼前期,項目策劃做足做細。鼓勵各鄉鎮各部門認真研究上級扶持政策,掌握政策導向,明確投資重點,增強申報針對性,做足做細項目策劃。二是拼質量,項目攻堅做快做實。緊盯省、市、縣重點項目,實行“掛圖作戰”和項目“紅黑榜”制度,按時間節點排計劃,成立工作督查組,推進各項工作的進度、時限及責任人。同時建立“‘五曬五比’大擂臺”微信群,比學趕超、加快項目推進,以實績論英雄,以質量論成效。三是拼成效,項目發展做強做優。把項目成效納入“五曬五比”重要考核內容,實施項目帶動促進產業集聚。在“五曬五比”的良好氛圍下,催生了一批優質產業項目。起步食用菌產業建設三產融合區,提升食用菌產業周年化、工廠化、標準化發展水平,食用菌年產值逾十億元。碧里西洋村打造花卉苗木精品示范園,花卉苗木市場份額連年穩居全省第一。2023年羅源縣盤活舊石材廠房用地,引導企業轉型升級,“騰籠換鳥”引入不銹鋼下游輕加工、竹木制品加工、新能源動力電池再利用、新型建材加工等一批優質項目,為農村產業發展注入新動能。
二、曬積分比宜居。一是強化重點工作,完善考核機制。制定詳細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積分制實施方案,建立健全工作機制,深入開展“六清一改一管”活動。圍繞以農村改廁質量、污水治理、生活垃圾分類處理、居住品質提升、村容村貌美化、基礎設施完善、宅基地管理審批等為主要內容完善“五曬五比”考核機制。二是突出鄉村特色,創新工作模式。羅源縣以“五曬五比”比學趕超激活創新思維,南洋村在“文明雙積分制”的基礎上,創新推出“人居環境整治文明積分+金融”模式的“文明積分貸”,為文明積分高的村民提供貸款利率優惠,解決村民在農業生產中的資金問題。2023年白塔鄉創新構建“黨建引領創新積分制 多維發力環境共整治”工作模式,入選全國城鄉環境衛生清理整治年度典型案例。
三、曬治理比成效。一是定期召開現場會。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多次深入基層調研協調鄉村振興工作,定期召開鄉村振興專題會議、鄉村振興“五曬五比”現場觀摩會等,以“黨建+典型經驗”模式,推動工作成效落到實處。二是探索基層治理新模式。創新推出“1436有事好商量”工作法,結合“五曬五比”活動打造了“榕樹下”“碧海堡壘”“書記大碗茶”等一批鄉村黨建特色品牌,推出“黨建引領+協商共治”模式解決群眾小微需求1900多個。三是打造羅源楓橋品牌。持續用好用活新時代楓橋經驗,多個民族村設立“雙語調解室”,具有民族調解特色的《霍口鄉“三色融合”畬鄉矛盾化解工作法》被省委政法委評為全省新時代“楓橋經驗”先進典型做法,“無訟畬鄉”治理模式被《八閩快訊》《福建法治報》、“清朗天空”等媒體平臺刊登推廣。
四、曬創建比文明。大力開展典型選樹工作,通過開展“最美家庭”“文明家庭”“星級文明戶”“美麗庭院”“身邊好人”等評選表彰宣傳活動,選樹出一大批優秀典型。著力開展移風易俗活動,進一步修訂完善村規民約、道德評議會、村民議事會、紅白理事會、禁毒禁賭會等“一約四會”制度,大力倡導“喜事新辦、喪事簡辦、節儉養德、奉獻公益”等文明風尚。完善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建設,充分利用節慶、紀念日等深入開展富有地域特色的不同類型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不斷豐富基層群眾精神文化生活。
五、曬建設比品質。將農村建設品質提升作為改善農民群眾生活品質、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抓手,以“一鄉(鎮)一亮點”為突破口,在每個鄉鎮打造一個以上特色鮮明的品質提升示范村。將“鄉村振興試點項目完成情況、鄉村基礎設施改善情況、鄉村建設信息采集錄入完成率、裸房整治完成率”等內容納入“五曬五比”考核中,以“五個美麗”創建活動為抓手,不斷推動農村建設從“一處美”向“一片美”,從“環境美”向“生活美”,從“外在美”向“內涵美”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