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相關所站、直屬單位:
為做好突發性農業重大自然災害的預警、預防、應急處置和災后生產恢復等工作,經研究,制定《羅源縣農業農村局農業重大自然災害突發事件應急預案》并印發你們,請結合工作實際,認真抓好貫徹落實。
附件:羅源縣農業農村局農業重大自然災害突發事件應急預案
羅源縣農業農村局
2022年12月1日
羅源縣農業農村局農業重大自然災害
突發事件應急預案
一、目的與依據
(一)目的
為做好突發性農業重大自然災害的預警、預防、應急處置和災后生產恢復等工作,最大限度地減輕災害給農業造成的損失,保證農業生產安全、持續發展,特制定本預案。
(二)編制依據
本預案的制定依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福建省自然災害防范與救助管理辦法》等相關法律、法規和規章以及《福建省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揮部關于做好 2020 年防汛備汛工作的通知》〔閩防〔2020〕1號)、《福建省農業農村廳關于印發農業重大自然災害突發事件應急預案的通知》、《福州市農業農村局關于印發農業重大自然災害突發事件應急預案的通知》等文件要求。
二、應急組織機構及職責
(一)組織機構
縣農業農村局成立農業防抗重大自然災害領導小組,由局主要領導擔任組長,分管辦公室的局領導任副組長,負責統籌協調農業防抗重大自然災害工作,成員由局辦公室、財務室、農科所、農技站、畜牧獸醫站、農墾三場、農機發展中心、土肥站、扶貧辦、執法大隊、植保站、疫控中心、土肥站、種子站、茶技站組成。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掛靠局辦公室,由局辦公室主要負責人兼任主任,局農技站、畜牧獸醫站主要負責人為副主任,同時局辦公室、農技站、畜牧獸醫站各確定1名工作人員為組成人員;領導小組下設農技、種子、茶葉、畜牧、食用菌 5個農業抗災救災專家服務組,組長分別由農技站、種子站、土肥站、經作站、疫控中心、農科所主要負責人兼任,組員分別由局農技站、農技站、土肥站、經作站、植保站、種子站、畜牧站等有關科室農業專家組成。
(二)職責分工
1.農業防抗重大自然災害領導小組職責
決定啟動和解除突發重大自然災害應急預案;組織、協調、指導災區開展生產自救;指揮、組織、調度抗災救災物資儲備與供應;向縣政府、市農業農村局和財政局等市直有關部門報告災情及應急工作落實情況。
2.農業防抗重大自然災害領導小組辦公室職責
承擔農業防抗重大自然災害領導小組日常工作;指導、督促各成員單位依法依職履行防抗工作職責。
3.農業抗災救災專家服務組職責根據災情發生情況深入災區開展災后恢復技術指導與服務。
4.各成員單位職責
( 1)辦公室職責
①在收到局領導對自然災害性預警文件批示后6小時內,向鄉鎮農業農村部門下發有關通知文件。
② 根據局領導的要求,召集有關科室(單位)召開研究部署防災減災救災工作會議。
③ 根據災情發生情況,加強24小時應急值班工作,組織農業專家深入災區開展災后恢復技術指導與服務。
④ 根據災情發生情況,每天17:00前匯總完成全縣災情統計及情況匯報材料。
⑤ 根據災情發生情況,及時擬定災后恢復生產指導意見,并向市農業農村局、財政局爭取農業救災資金補助文件。
⑥ 部署、檢查局屬機關防御臺風、強降雨工作,確保機關人、財、物安全。
⑦ 及時完成局領導交辦的其它防災減災救災工作。
( 2)財務室職責
①牽頭相關科室(單位),根據災情研究確定向市農業農村局、財政局申請救災資金的金額與用途,并及時報送局辦公室;做好向市農業農村局、財政局申請農業生產救災資金請示文件的會簽,并會同相關科室(單位)做好救災資金的爭取工作。
②召集有關科室(單位),研究提出農業生產救災資金分配方案報局務(黨組)會審議,并協調縣財政局及時下撥農業救災資金。
③ 按市農業農村局要求及時報送農業生產救災資金的使用情況。
④ 及時完成局里部署的其它防災減災救災工作。
(3)茶技站職責
①在收到局領導對自然災害性預警文件批示后 3小時內,提出茶葉防災減災措施,并報局辦公室。
②災害影響期間,及時收集整理茶葉等落實防災減災救災工作情況。
③負責茶葉專家組有關工作,根據實際發生情況深入實施開展災后恢復技術指導與服務。
④及時完成局里部署的其它防災減災救災工作。
(4)農墾三場職責
①在收到局里有關緊急通知文件后 6 小時內,部署全縣有關國有農場開展防抗工作。
②災害影響期間,收集全縣有關國有農場防災減災救災工作情況,并于每天16:00前報局辦公室。
③及時完成局里部署的其它防災減災救災工作。
(5)農機發展中心職責
①在災害發生后10小時內,提出農機災后恢復生產的措施,并報局辦公室。
②自收到預警信息始,做好救災農機具的準備,科學調度農機具投入救災及災后恢復生產。
③災害影響期間,收集農機系統防災減災救災工作情況,并于每天16:00前報局辦公室。
④及時完成局里部署的其它防災減災救災工作。
(6)高標準農田
①在收到局領導對自然災害性預警文件批示后3小時內,提出農田建設防災措施,并報局辦公室。
②災害影響期間,及時收集、統計農田基礎設施災害損失和各級農業農村部門應對措施等情況,并于每天16 :00前報局辦公室。
③災害影響減弱后3小時內,提出向市農業農村局、財政局爭取農業救災資金補助金額,并報局財務室。
④及時完成局里部署的其它防災減災救災工作。
(7)扶貧辦
①災情發生后,及時了解掌握建檔立卡貧困村、貧困戶損失情況。
②針對受災情況,督促指導各地強化主體責任,做好扶貧領域災后恢復重建工作,保障受災貧困戶基本生活和住房安全,幫助受災貧困村、貧困戶盡快恢復生產生活秩序,防止因災致貧、因災返貧。
③及時完成局里部署的其它防災減災救災工作。
(8)執法大隊職責
①根據災情發生情況及災后農業生產需要,依職責及時組織開展災后農資市場執法檢查,嚴厲打擊借機制售假劣農資行為,維護農資市場正常秩序。及時掌握全縣農業綜合執法系統開展相關監管工作情況并按要求報送有關材料。
②及時完成局里部署的其它防災減災救災工作。
(9)植保站職責
①在收到局領導對自然災害性預警文件批示后2小時內,提出防災措施,并報局辦公室。
② 在災害發生后8小時內,提出災后恢復生產措施和農藥供需及縣場信息,并報局辦公室。
③ 及時完成局里部署的其它防災減災救災工作。
(10)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職責
①自收到預警信息始,做好救災消毒劑等物資的儲備工作,并及時調劑和供應救災和災后恢復生產。
②在災害發生后10小時內,提出災后動物防疫工作措施,并報局辦公室。
③災害影響減弱后3小時內,提出向市農業農村局、財政局爭取救災消毒劑等補助金額,并報局財務室。
④負責局農業抗災救災專家服務畜牧組有關工作,主要負責人擔任局農業抗災救災專家服務畜牧組組長,根據災情發生情況深入災區開展災后恢復技術指導與服務。
⑤ 及時完成局里部署的其它防災減災救災工作。
(11)土肥站職責
① 在收到局領導對自然災害性預警文件批示后2小時內,提出防災措施,并報局辦公室。
② 在災害發生后8小時內,提出災后恢復生產措施和化肥供需及市場信息,并報局辦公室。
③ 及時完成局里部署的其它防災減災救災工作。
(12)農技站職責
① 在收到局領導對自然災害性預警文件批示后2小時內,提出防災措施,并報局辦公室。
② 在災害發生后8小時內,提出災后恢復生產措施和食用菌供需及市場信息并報局辦公室。
③ 負責局農業抗災救災專家服務農技組有關工作,根據災情發生情況深入災區開展災后恢復技術指導與服務。
④ 及時完成局里部署的其它防災減災救災工作。
(13)經作站職責
① 在收到局領導對自然災害性預警文件批示后2小時內,提出防災措施,并報局辦公室。
② 在災害發生后8小時內,提出災后恢復生產措施,并報局辦公室。
③ 負責局農業抗災救災專家服務食用菌(果樹)組有關工作,根據災情發生情況深入災區開展災后恢復技術指導與服務。
④ 及時完成局里部署的其它防災減災救災工作。
(14)種子站職責
① 在收到局領導對自然災害性預警文件批示后2小時內,提出防災措施,并報局辦公室。
② 在災害發生后8小時內,提出災后恢復生產的措施,并報局辦公室。
③ 及時收集災區需改種、補種農作物的品種和數量,現有種子儲備的品種和數量(能否滿足改種、補種的需要)以及種源縣場信息等情況,并報局辦公室。
④ 收到鄉鎮有關單位請求動用縣級應急種子的報告后24小時內,按照有關程序,研究確定是否啟動縣級種子儲備。遇特大災害,可簡化程序,先下撥縣級種子儲備,后補辦手續。
⑤ 災害影響減弱后2小時內,提出向市農業農村局爭取救災種苗補助金額,并報局財務室和辦公室。
⑥ 及時調查、掌握種子生產情況,做好次年種子儲備工作,以
彌補本年度種子在救災中的損耗。
⑦ 負責局農業抗災救災專家服務種子組有關工作,主要負責人擔任局農業抗災救災專家服務種子組組長,根據災情發生情況深入災區開展災后恢復技術指導與服務。
⑧ 及時完成局里部署的其它防災減災救災工作。
(15)畜牧站職責
① 在收到局領導對自然災害性預警文件批示后3小時內,提出畜牧業防災措施,并報局辦公室。
② 根據實際發生情況,指導災區開展畜禽無害化處理相關工作
③ 在災害發生后10小時內,提出畜牧業災后恢復生產的措施,并報局辦公室。
④ 災害影響期間,負責畜牧災害損失和補欄情況統計及收集、整理鄉鎮農業農村部門有關應對措施等情況,并于每天16:00前報局辦公室。
⑤ 根據局農業抗災救災專家服務小組有關工作安排,派出農業專家深入災區開展災后恢復技術指導與服務。
⑥ 及時完成局里部署的其它防災減災救災工作。
(16)其他科室(單位)職責
① 根據災情發生情況,有關輪值科室(單位)日常晚班期間(18點至次日8點)以及周末全天應至少安排2名干部同時在崗值班。
② 及時完成局里部署的其它防災減災救災工作。
三、預警預防
(一)預警信息
1.信息來源渠道。與相關部門和各鄉鎮農業農村部門保持穩定暢通的信息交換渠道,定期、不定期會商。主要來源:縣氣象局的低溫凍害和縣防汛抗旱指揮部干旱、洪澇、臺風、熱帶風暴、強降雨、冰雹等預警信息,全縣農情調度系統網絡信息,全縣農業信息網絡信息,各鄉鎮農業重大自然災害發生情況的傳真、報告等。
2.采集信息內容。溫度、濕度、降水、光照等氣候條件,水文、汛情等水文資料;農業災害災種、發生時間、地點、范圍,農作物受災、成災、絕收面積;農田及農業基礎設施、養殖場等損毀情況;農業直接經濟損失;已經采取的對策措施等。
3.信息報送。農業重大自然災害突發事件發生后,由鄉鎮農業農村部門在5個小時內將受災基本情況向同級人民政府和上級農業農村部門報告。造成特大農業損失的突發性農業自然災害也可直接越級上報,并同時報同級人民政府和上級農業農村部門。因不可控因素一時難以掌握詳細農業重大自然災害信息的,應及時報告基本情況,同時抓緊核查,2日內補報詳情。
(二)預防控制
1.人員準備。農業災害預警發出后,相關農業農村部門根據應急預案或實施方案,做好各項工作,落實責任,合理安排人員。
2.技術準備。根據農業重大自然災害的發生規律,制訂不同類型災害的防控措施,制定關鍵時段、重點地區和薄弱環節的農業抗災救災、恢復生產措施。積極組織培訓,推廣農業防災減災救災技術,開展農業防災減災救災技術攻關。
3.物資準備。按照分級負責的原則,儲備必要的種子、消毒劑等救災物資。
(三)災情信息發布
各級農業農村部門要認真核實農業重大自然災害,需對外發布的,交由當地政府指定的專門部門發布,未經授權,不得自行發布。
四、災害分級和應急響應
根據農業自然災害發生范圍、強度和受災面積,分 4 級啟動應急響應。
(一)I 級應急響應
一次突發性自然災害出現下列情況之一者,為l級響應:
1.農作物受災面積(指因災害造成田間農作物產量損失10%以上的面積)占全縣即時田間農作物總面積的20%及以上。 2.造成 10 萬頭及以上家畜死亡或 100 萬只及以上家禽死亡,或直接畜牧業經濟損失 5 億元及以上。
3.在特殊情況下需要劃為 I 級響應的農業重大自然災害。
I 級響應行動
1 .啟動縣級農業重大自然災害突發事件應急預案,召開成員單位會議,安排部署救災工作,并報告縣政府。同時將災情上報市農業農村局、財政局等有關部門。
2 .向市農業農村局申請派出督導組赴災區指導救災工作以及向災區調撥抗災救災物資。
3 .派出農業抗災救災專家服務組,深入災區調查了解受災情況,指導災區開展抗災救災工作。
4 .根據災區救災工作的需要,研究提出支持災區恢復農業生產的意見,并根據災害發生范圍和程度,建議縣政府從縣級財政中安排農業生產救災資金。同時,聯合縣財政局向市財政局、農業農村局申請農業生產救災資金。
5 .根據災情及各地主管部門申請,幫助災區調用應急救災物資。
6.監督鄉鎮農業農村部門落實救災應急措施,規范使用救災資金和物資。
(二)Ⅱ級應急響應
一次突發性災害出現下列情況之一者,為 Ⅱ級響應:
1.農作物受災面積占全縣即時田間農作物總面積的 15 一 20 % (含 15 % )。
2.造成 6 一 10 萬頭(含 6 萬頭)家畜死亡或 60 一 100 萬只(含 60 萬只)家禽死亡,或直接畜牧業經濟損失 3 一 5 億元(含 3 億元)。
3.在特殊情況下需要劃為 Ⅱ級響應的農業自然災害。
11 級響應行動
1.召開成員單位會議,研究部署救災應急工作,提出啟動縣級農業災害應急預案的建議。聯合縣財政局向省財政廳、農業農村廳申請農業生產救災資金。
2.必要時向省農業農村廳申請派出督導組赴災區指導救災工作以及調撥應急救災物資。
3.根據災區救災工作的需要,派出農業抗災救災專家服務組深入災區調查了解災情,指導災區開展農業救災工作。
4.研究提出支持災區恢復農業生產的意見。
5.根據災區要求,幫助災區調用應急救災物資。
(三)Ⅲ級應急響應
一次突發性災害出現下列情況之一者,為Ⅲ級響應:
1.農作物受災面積占全縣即時田間農作物總面積的 10 ~15%(含 10 % )。
2.造成 2 一 6 萬頭家畜死亡(含 2 萬頭)或 20 一 60 萬只(含 20 萬只)家禽死亡,或直接畜牧業經濟損失 1--3 億元(含 1 億元)。
3.縣級啟動 I 級或Ⅱ級應急響應。
4.在特殊情況下需要劃為Ⅲ級響應的農業自然災害。
Ⅲ級響應行動
1.受災鄉鎮農業農村部門立即召開鄉鎮級成員單位會議,啟動本級應急預案,做出工作部署,并向市農業農村局報告工作開展情況。
2.根據災區救災工作的要求,鄉鎮農業農村部門派出救災工作組或專家指導組,調查災情,指導災區救災工作。
3.研究提出支持災區恢復農業生產的意見,及時下達農業生產救災資金。
4.鄉鎮農業農村部門根據災區要求,幫助災區調劑、調運、調撥應急救災物資,鄉鎮級救災物資不足時及時申請調撥縣級
救災物資。
5.必要時縣里派出農業抗災救災專家服務組赴災區指導抗災救災工作。
(四)IV 級應急響應
一次突發性災害出現下列情況之一者,為 IV 級響應:
1.農作物受災面積占全縣即時田間農作物總面積的 10 %以下。
2.造成 2 萬頭以下家畜死亡或 20 萬只以下家禽死亡,或直接畜牧業經濟損失 1 億元以下。
3.縣級啟動 Ⅱ級以上應急響應或各鄉鎮啟動Ⅱ級應急響應。
4.在特殊情況下需要劃為 IV 級響應的農業自然災害。
IV 級響應行動
1.受災鄉鎮農業農村部門立即啟動本級應急預案,并向縣農業農村部門報告工作開展情況。
2.受災鄉鎮農業農村部門派出工作組核查災情,加強農業救災和災后恢復生產工作。
3.調撥縣級應急救災物資,縣級救災物資不足時及時申請調撥縣級救災物資。
4.必要時縣里或鄉鎮農業農村部門根據災區要求,派出工作組赴災區指導抗災救災工作。
(五)應急解除
當農業災害結束,農業生產恢復正常時,由同級縣農業農村部
門解除應急響應。
五、后期處置
嚴格按照《福建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福建省農業災后恢復重建實施方案的通知 》(閩政辦網傳〔2019〕16號)、《福建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做好救災和災后恢復重建精準扶貧工作的通知》(閩政辦網傳〔2019〕17號)、《福建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完善水利設施災后恢復重建相關扶持政策的通知》(閩政辦網傳〔2019〕18號)等文件精神,做好災后的善后處置和協調救助等有關工作。
(一)善后處置
督促、幫助、指導災區農民加強農作物田間管理,及時搶種、補種、改種各類應時農作物;督促、幫助、指導災區開展畜禽無害化處理等工作。
(二)協調救助
根據災區需求,及時協調有關部門,按照程序及時組織區域間種子、消毒劑等各種農業生產資料的調荊、調供。
六、應急保障
(一)資金保障
各級農業農村部門應爭取同級財政部門為突發事件提供合理而充足的資金保障。
(二)物資保障
各級農業農村部門為農業重大自然災害突發事件儲備必要的種
子、消毒劑等救災物資
(三)信息保障
各級農業農村部門要加強農業災害信息體系建設,實現上下暢通,達到早發現、早預報、早處置的要求。加強通訊設施建設與維護,保障應急工作中的電話、網絡等信息渠道暢通。
(四)人員保障
各級農業農村部門要完善工作機制,建立責任制,保證應急工作有專人負責,并定期對救災應急工作專門技術人員進行培訓。
(五)宣傳保障
各級農業農村部門要組織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部門及其他相關部門,加強防災減災救災科普知識宣傳。
六、附則
(一)本預案中農業重大自然災害,是指干旱、洪澇、冰雹、低溫凍害(含冷害、寒害、霜凍、冰凍等)以及臺風等危害農業生產的突發性自然災害。自然災害發生區涉及重大動物疫情的,按照《羅源縣突發重大動物疫情應急預案》規定執行。
(二)各鄉鎮農業農村部門應根據本預案分別設立農業重大自然災害突發事件應急組織機構。
(三)本預案由縣農業農村局辦公室制定,并負責解釋。
(四)本預案自公布之日起生效。